养生误区(9--12)

误区九:夏天出汗,不宜喝药

民间老人有个说法,夏天天气炎热,容易出汗,吃进去的中药都随汗漏掉了……
    正因为有这个说法,很多老人夏天都不吃中药,等到立秋了,天气凉爽了,再找中医大夫开药吃。一些原本可以在夏天得到治疗的疾病,拖到冬天,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,病情也加重了。
    夏天出汗太多,果真不能服中药吗?
    遇到这种情况,我常开玩笑的问病号,“您尝尝汗是啥味?喝进去的是药,这漏出来的是药吗?中药和汗是一个味吗?”
    其实,利用夏天的炎热天气,人体很多寒性疾病借机治疗,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因为大自然这个大的环境很热了,我们再服用一些温性的药物,借药力治病的同时,也是在借天力啊。
    现在常常听到的“冬病夏治”,就是这个道理,比如风湿、哮喘,这个季节治疗就很好,如果等到秋冬了,天气冷了再治疗这些病,药物的温热之力,就会打折扣,一部分治病,另一部分去抵御自然界寒去了,那才是“事倍功半”啊。
    有的人担心夏天天气炎热,吃温性药物是否会上火,发火毒,发疮?
    《内经》上说得很清楚,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。
夏天天气热,人体的阳气也会向外发散,体内阳气就会亏虚。就好比夏天的井水,寒凉彻骨,冬季的井水,却温热如汤。
    夏天补充阳气,人就会感到轻松舒服,反而不会上火。附子、川乌之类的药,夏季用的是最多的,秋冬季反而用得少。中成药“藿香正气水”、“附子理中丸”等,夏天销量是很好的。但冬天销售好的是“牛黄解毒片”、“黄连上清片”等。
    那么老百姓的话是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呢?是不是夏天服什么样的中药都可以呢?
    夏天天气炎热,外界气温高,而人体肺气由通于天,加上心脏属火,所以夏天容易引起“肺热”、“心火亢盛”,人就会感到“胸中燥热”、“心情烦躁”。这种状况下补气、补血的药物就要少吃了,因为补气药吃了容易加重肺热,补血药吃多了容易加重心火,这些补益类的药物最好立秋以后开始吃,这样对身体才有好处(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,要看患者的实际情况,气血亏虚的患者,还是可以服用的,只是不要妄进补气补血的药)。
    化害为利,顺势而为,就会越来越好!
    化利为害,逆道而行,就会越来越差!
    养生治病,就是这样子啊!


误区十:没有冰冻,不算寒凉


经常遇到脾胃虚寒的患者,尤其是夏天,这样的患者很多,稍稍吃些寒凉的食物,冰冻的冷饮,就容易出现腹痛腹泻。脾胃虚寒的小孩进食寒凉后,有的出现腹泻,有的则出现停食,消化不良,不想吃饭,发烧;有的则咳嗽。寒邪散开了,六腑通畅了,病也就好了。
    这样的患者,教育远比治疗重要。
    每次遇到这样的患者,我就会交代,“别让小孩吃寒凉食物了!”
    有的家长不信邪,发烧好了,咳嗽好了,再给小孩买冰糕吃,试试看,看是否发病。
    有个姓梦的小姑娘,5岁,反复咳嗽,咳痰半年,加重一月。借用小孩奶奶的话说,“这孩子半年来没安生过,不是这病就是那病,一咳就是半年,连续打十天吊瓶,没过三天又咳嗽了,一个月有二十多天往医院跑!听说隔壁的小朋友也是这样,在你这里用药泡脚泡好了,我们也泡泡脚!”
    啥病如此严重呢?水滑苔,舌质略紫,六脉浮滑而紧,这是体内寒痰冷饮太多啊,这样的体质,打吊瓶无异于雪上加霜。
    我开了几味药:艾叶、生麻黄、苦杏仁、苏叶、化橘红、茯苓、苍术,让家长煎水后给小孩泡脚,每天泡两遍,每次15分钟。咳嗽药、抗生素全部停用。
三天后过来复诊,小孩不咳嗽了,也不发烧了,吃饭也好了不少,我反复叮嘱,“别让小孩吃寒凉的东西!”
    意外的是一周后,小孩子又开始咳嗽了,一家人再次找到我,“最近食凉的东西没有?”老奶奶说,“就昨天吃了一个雪糕,也就试试看,看能不能吃,没想到今天就咳嗽了!”
    面对这样的病人,除了开方下药,最重要的是说服教育,不彻底说服大人,没几天孩子又会出问题。开处方之前,我细心地说了半小时,不要吃冰箱冰冻的冷饮,不要吃反季节水果,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要吃水果就吃当时当地的……
    过了一个月,小孩子又病了。一见面,家长立即陈述这一个月绝对没有吃冰冻的东西。但看看舌苔,小孩还是受寒凉所害,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?反复询问无果,大人的确没有让小孩进食生冷,但最后小孩爷爷的一句话,让我无言以对。
    “上次你说不让小孩吃寒凉的东西,这一个月确实没吃,天气炎热,我们就给小孩煮些菊花、鱼腥草当茶喝,就连喝绿豆汤也是喝热的,没喝冰冻的!”
    菊花、鱼腥草、绿豆,这些都是清热解毒的药物,本身就是寒性的,煎出来的药水,就算烧开了再喝,也是寒性的……
    很多老百姓都认为喝温的,喝热的,就不是寒性的,就是远离了寒凉。殊不知药物的寒热温凉不是按你进食的温度来决定的,是按其自身具有的性质决定的。就好比白酒,喝冰镇的也是温性的,因为白酒本身是温性的;菊花茶喝滚烫的,也是寒性的,也是清热解毒啊!
    佛家说,法,非法,是以为法。
    如果我们引用到这里来,可谓:
    寒,非寒,是以为寒!
    热,非热,是以为热!

误区十一:面生痤疮,上火所致

脸上长痤疮的人很多,几乎天天可以看到,有些患者就为了脸上这些小不点,反复折腾,从十几岁折腾到二三十岁,最后自己好了。借用老人的话说,身体成熟了,长大了,自然就好了。
这个小病为什么这么难缠呢?
    前一段时间有人拿着一张处方来咨询我,说这是某某老中医开的处方,治疗痤疮三服药下去,痤疮就好了,但没过一周,再次发病,而且比以前任何一次都重,吃此方也不见效,为什么?
    我看了一下处方:百部60克二花30克板蓝根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……一派寒凉,全是清热解毒之品。患者说,“医生说了,这痤疮就是上火,治疗就需要清热解毒!”
    痤疮真的就是上火吗?
    其实痤疮九成以上都不是上火所致,都是“气血郁阻”所致,年轻人气血旺盛,当面部血脉不畅,出现郁阻的时候,郁积的阳气就会向外发,出现一些小包,这就是痤疮啊。
    阳气郁阻可以化热,但这是表象,在表象的背后,郁阻才是病机。如果看见这些红红的小包块,直接使用清热解毒的药物,小剂量不行,再继续加大剂量,这不就是“头痛治头脚痛治脚”的思想,与“治病必求于本”相去甚远!
    在服用苦寒药之后,患者痤疮的颜色会变暗、变黑、变硬,虽然大的变小了,但皮下就会形成小的硬结,包块变小是以耗损阳气为代价,得不偿失啊。当看到这些硬结的时候,为什么不想想治疗思路出了问题呢?表面现象看似缓解了,但郁阻却越来越重了,人体阳气因郁阻不畅,郁积到一定程度,就会再次爆发,就好似火山爆发一样,病情只会加重……
    治痘就好比大禹治水,堵的办法是行不通的,疏导才是良策。
    《内经》上说“心主血脉,其华在面”,人身上的所有血管都于心脏相连,而面部血液循环是最丰富的,我们情绪激动时面色发红,恐惧时面色发白,受寒时面色发青……这些变化都是面部血管对血液的调节作用。在病机十九条中写道“诸痛痒疮,皆属于心”,人体的疼痛,长疮,都要从心入手来治疗。
    所以说痤疮的治疗,从心入手是关键。
    针对所见的热、肿,活血化瘀很重要,对其表象,与其“清热解毒”,还不如“凉血化瘀解毒”。在此病的治疗中,我最常用的是丹参配桂枝,包块偏红,两者比例3:1左右;包块偏白,两者1:1左右,有化脓趋势的,加紫草;包块小,以白色为主的,佐以荆芥散其表寒……
    明代李中梓说过:见痰休治痰,见血休治血,见汗不发汗,有热莫攻热;喘气毋耗气,精遗勿涩泄,明得个中趣,方是医中杰。
    补充一句:见疮莫治疮!能明此理,则无不愈之痤疮。
    最后我想说:痤疮不是火,是郁积的阳气啊!

误区十二:小儿咳嗽,清肺化痰

临床上常常遇到小儿咳嗽的患者,这些小儿的父母往往一见小家伙咳嗽,立即去药房购买咳嗽药,目前市面上咳嗽类的中成药,功效上大多写着“清热化痰”,“清热”、“化痰”、“止咳”成了治疗小儿咳嗽用药的代表性思路,事实上是这样吗?
    《颅囟经》谓“三岁以内,呼为纯阳。”小儿为纯阳之体,阳气旺盛,生命力强。其虽为纯阳,但阳气微弱,为小阳,为少阳,就好似春天初生的嫩芽,虽有生机,但不耐寒,一场大雪,都会被冻死。
    小儿的咳嗽,很多是因为受寒所致,如果我们追问病史,大多可以找到受寒的过程,但因为其生理特点——阳气旺盛,受寒后气机郁塞,阳气郁积容易化热。所以小儿咳嗽,头一两天以寒咳多见;几天后以热咳多见;久咳不愈,则伤及肺脾肾。
    如果感冒咳嗽初期,不问青红皂白,一律用上清热化痰的药再说,常常会适得其反,咳嗽不见减轻,反而加重,越咳越厉害,如果家长见此状态,再去找西医打吊瓶,如果西医也不问是否感染,一律使用苦寒的抗生素,寒邪就会进一步深入……
    有的家长,见到小孩咳嗽,就用梨子煮水给小孩喝,认为梨子是水果,很安全,也不管对不对证,喝了再说,梨子是凉性的,对于热咳、燥咳是有用的,但对于寒咳,无异于雪上加霜。
    不辨寒热,动手便错啊!
    很多邻居的小孩咳嗽,如果是初期,询问发病过程,很清楚是受寒所致,我常常会建议家长弄几枚大蒜,拍碎后加上红糖,泡茶给小孩喝,咳嗽很快就好了。有的建议喝“杏苏止咳糖浆”,效果也不错。这些方法其实就是针对“寒”而设立的,不是清热,也不是化痰,但却可以治病。
    咳嗽不一定是热咳。不是热咳,就不要清热化痰!
    建议家长在给小孩喂药的时候,先想想“为啥咳嗽的”?弄清楚了,知道是寒咳还是热咳了,再去用药!
    盲目的去下药,常常背道而驰!
    安全的OTC药,不辨寒热,也是不安全的!

Copyright © GuTon.com 2004- All Rights Reserved
版权所有:国通网